Friday, December 21, 2012

Alif the Unseen (by G. Willow Wilson)


Alif the Unseen 是背景特別的美國新秀女作家 G. Willow Wilson 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一本融合了阿拉伯之春、駭客攻防戰,和一千零一夜奇幻元素的作品。整本讀下來的感覺,用最粗略的方法講,像是把 Gaiman 的 Neverwhere 搬到中東的某個假想城市,然後佐以這幾年中東地區的革命運動。

主角 Alif 是一個半印度半阿拉伯血統的年輕人,也是個熱血的駭客,專門幫革命份子作網路後盾,以避開政府的網路監視;他因為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女人、被政府裡面最頂尖的反駭客高手 The Hand 盯上 (這兩者間的來龍去脈得讀了才知道)、再加上天上掉下來的一本神祕古書『一千零一日』(Alf Yeom),所以展開了一場穿梭現實與異世界的大逃亡。剛開始讀的時候,以為故事走的會是比較偏向科技驚悚、青少年冒險的路線,沒想到過沒多久就出現了吸血鬼、魔神仔 (jinn) 等角色,才知道為什麼封面上會寫著 "A Golden Compass for the Arab Spring"。

故事本身並沒有太多轉折,用到的科幻梗也不多,倒是書中人物許多對話感覺像是 Wilson 自己內心獨白;甚至有個角色就是來自美國、皈依伊斯蘭教的白人女性,完全就是 Wilson 自己的寫照。故事最後雖然收得不錯,但有些劇情上的疑點 Wilson 並沒有提供合理的解釋 (反正阿拉丁神燈精靈都可以來客串了...),看來她有鋪梗想繼續寫下去的感覺。

延伸閱讀:

[1] G. Willow Wilson 的網誌
[2] Review on io9: A Muslim Hacker and the Secrets of the Jinn, in Alif the Unseen

Friday, November 23, 2012

Speaker For The Dead (by Orson Scott Card)

閱讀版本:作者最終版

相隔十幾年後,我再次隨著 Ender 的腳步踏上那個說著葡萄牙語的異星殖民地, Lusitania。

或許是因為我已經脫離作者 Orson Scott Card 在自序中提到的「小小孩」(little children) 階段,這次讀【誦亡者】 (Speaker for the dead,一般譯做【亡靈代言人】) 帶給我的衝擊遠比多年前要大;又或許是在美國待上了好一陣子,身為一個異鄉人 (異族人) 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讓我和書中的小豬人 Pequeninos、蟲族女王 Hive Queen 產生某種奇特的連結。因此當我看到 Ender 的時候,他不再是那個拯救人類的大英雄,他反而像個異族人,企圖了解我(族)的語言、社會、生態。

當然,我不是說我討厭人類;幾乎所有關於外星人的故事、設定,如果你去細細品嘗的話,到頭來還是反思人類社會的。

「認同」是【誦亡者】這本小說探討的重點之一。對於來到異國後有強烈認同衝擊的我來說,再次體驗書中人物的經歷就沒有像小時候那麼困難了。而書中許多經典的對話,也讓我再次去思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例如故事開頭的地方, Pipo 和 Novinha 說:

"....Every person is defined by the communities she belongs to and the ones she doesn't belong to. I am this and this, but definitely not that and that and that...." 

想想我們自己不也是用各種方法把自己和別人區隔開來,但又無法脫離某個特定的小圈圈?

故事中段 Ender 和 Pequeninos 的對話:

"...I'll do everything I can," said the Speaker, "but first I have to know you, or how can I tell your story? I have to know you, or how can I know the drink is poisonous or not? And the hardest problem of all will still remain. The human race is free to love the buggers because they think the buggers are all dead. You are still alive, and so they're still afraid of you."

不就跟美國人慶祝感恩節,但他們的祖先卻把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地安人逼到絕路一樣?(不只一次聽到美國人很無奈地講:我們感謝他們,但我們把他們殺光了。)

以及接近故事結尾,讓我感到有點錯愕的一段,同樣是 Ender 對其中一隻小豬人說:

"...But why does a single piggy in any other forest have to die, just so you can have these gifts? And why would it hurt you in any way, if we also gave the same gifts to them?"

雖然 Ender 在前幾頁才指責過別人不應該在面對異族時顯現出文化優越感;但這樣的訓話不也就像現在的美國政府,扮演著國際警察,把他們的「和平」理念硬套在異國人身上?雖然為了降低戰爭帶來的傷亡,這樣的協議在故事中還算符合邏輯,但我無法苟同這樣一廂情願的直線思維。這也是整個故事裡面我唯一無法「認同」之處。畢竟,我前面說過了,我是站在 Pequeninos 和 Hive Queen 這端的。或許十年後我會再讀一次,又會有不一樣的感想。或許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也是會累、會麻痺的。

如果只能和非科幻迷推薦一本科幻小說,Speaker For The Dead 絕對是我目前的首選。因為它不只是一個可圈可點的科幻小說,更是一本探討了親情與愛情、謊言與真相、人與異族、科學與宗教的集大成之作;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充滿了感情的故事。每一頁、每一句都足以觸動讀者的靈魂,讓你把自己投射到書中的角色身上,直到最後一字。


[相關連結]

[1] 本書有非官方中文翻譯版本,譯者為 Alan Krantas (譯有【垂暮戰爭】、【閃憶殺手】等知名科幻作品),連結:卡蘭坦思蓋普恩基地,【亡靈代言人】
[2] Krantas 的心得
[3] 貓昌's 幻想文類中特立獨行的傳教者-Orson Scott Card
[4] 六百 文明的碰撞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When Gravity Fails (by George Alec Effinger)


[有點相關的題外話] 雖然說我這學期旁聽的這門課叫做 Science Fiction,但事實上它的正式課號是 NES3555,也就是屬於 Near Eastern Studies 的課程之一。教授 Dr. T ,美籍中東裔、教阿拉伯文學,但同時也很愛科幻所以才催生了這門課 (以往文學院只有開 Dystopia)。但是既然開在近東研究子目錄下,還是得沾到一點阿拉伯的邊,於是帶有中東色彩的 Dune (勉強)、When Gravity Fails 和 Alif the Unseen 便被納入指定閱讀了。

When Gravity Fails 是個融合了 cyberpunk、noir 、伊斯蘭文化的奇特作品,也是我目前讀過唯一一本主角到故事中段都還沒有被 wired 的 cyberpunk。也就是說,When Gravity Fails 是個從 punk 到 cyberpunk 的主角個人血淚史 (真的有血又有淚)。

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未來阿拉伯城市 Budayeen,龍蛇雜處,人與人之間雖然開口閉口 Insha Allah (阿拉的旨意) 但是彼此阿諛我詐;你知道的,就是典型的那種塞爆龐克城市,只是場景搬到中東。但即使是在中東,廢渣型的「偵探」、(類) 日本藝妓/打女、變性脫衣舞孃、街頭混混和黑幫老大,該有的絕對不會少。主角 Marîd Audran 就是一個像 Blade Runner 中的 Deckard 一樣的衰小獨行俠,因為當了朋友的擔保,好死不死捲入連續凶殺案,經過一連串波折後又被城市中的黑幫大老抓去把腦袋升級,逼他去對付那個神出鬼沒的變態殺人魔...。

故事雖然最後又牽扯到國際陰謀和諜對諜,但 George Alec Effinger 並沒有花太多篇幅去描述這部分,反而把重心放在人物的刻劃上,因此讀者比較能夠「感同身受」(相較於 Neuromancer 的 Case 和 Molly)。讀者所要接受的 novum 也比 Neuromancer 少得多,即使並非常讀科幻的讀者應該也可以很快進入狀況。比較特殊的是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利用人格修改裝置 (moddy) 變換人格;不只是「真實」世界中的人格,連 James Bond (by Ian Fleming) 和安樂椅神探 Nero Wolfe  (by Rex Stout) 都跑來插花,雖然只有短短幾段但卻非常精彩。

有機會應該還會把續集找來看看。

p.s. When Gravity Fails 書名取自 Bob Dylan 的 "Just Like Tom Thumb's Blues."

Sunday, October 28, 2012

【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

從【沙丘】(Dune)、【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 到【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Frank Herbert 建構的沙丘世界不斷沿襲著線性的歷史觀,藉由主角把人類帶往『金色大道』(The Golden Path)。不管是前兩部作品中的 Paul-Muad'Dib 或者是 Children of Dune 中的 Leto II,雖然父子兩者有理念上的衝突,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走的都是極端線性、非常「天註定」(predetermined) 的道路。簡單來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Leto II 在第三部曲的最後甚至成為了沙丘世界的神皇 (God Emperor),超越了他父親救世主、人皇、先知、傳教士的角色。

對於 Paul-Muad'Dib 這個角色,前兩部曲的劇情其實就發揮得很完整了,到了第三部和妹妹 Alia、兒子 Leto II 的「過招」就顯得畫蛇添足,拳拳不到肉。整個故事的基調也從人物內心的探索變為權力制衡、計中計中計 (添加一點生態保育的環保意識) 的宮廷劇。

這麼說來,這樣的劇情改編成影集不就太恰當了嗎?完全沒錯。剔除了書中冗長的說教和玄之又玄的囈語,加上不錯的卡司、特效和改編劇本,沙丘後兩部曲造就了少數出色的 SciFi Channel (已改稱 Syfy) 作品。除了角色年齡設定上和原著有明顯差異,個人認為這是一齣去蕪存菁之作,也遠比 David Lynch 的 Dune 電影版要能夠吸引人,畢竟 Dune 的劇情本身就不適合映像化。

每章開頭稍嫌無味的題詞 (epigraph,在 Dune 中通常會和該段劇情會有很巧妙的呼應) 加上一成不變的 top-down 觀點,也讓我往第四部曲 God Emperor of Dune 繼續啃下去的動力大減。先回去 cyberpunk 的宇宙過過 bottom-up 的生活、有機會再回去沙丘世界吧。


 閱讀版本【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貓頭鷹出版社)


SciFi Channel "Children of Dune" 中的 Leto II (James McAvoy 當時尚未大紅大紫)

Saturday, October 13, 2012

Dune (by Frank Herbert)

閱讀版本: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終於有機會拜讀這本大作,那麼就也來談一下 Dune (台譯:沙丘魔堡) 吧。

沙丘是個關於預言的故事,也是描述主人翁 Paul Atreides 如何以一個外來者的身分,最終成為 Arrakis 行星的聖戰領導人、先知、和救世主,也就是 Muad'Dib 的故事。白人救世主來到沙漠行星,經過一番曲折,帶領著漠地原住民 Freman 抵抗反派勢力似乎帶了點 Lawrence of Arabia【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味道,但因為有了「預言」(或是宿命) 這個元素,讓 Dune 的基調和 Lawrence of Arabia 大相逕庭;宿命這個主軸反而和 Star Wars 比較類似了 (畢竟 Star Wars 「參考」了 Dune 中的不少概念)。

作者 Frank Herbert 鉅細靡遺地建構出 Dune 的宇宙觀也是本書的一大賣點,劇情中未說明白的也可在附錄中窺知一二,例如:Arrakis 的生態、宗教以及 Bene Gesserit 的動機和目的。至於 Spacing Guild、Butlerian Jihad 等比較偏 Arrakis 外的主題,得等到續作中才會較詳細地提及。另一個特點,個人認為 Herbert 在故事的進行當中,盡可能地把「科技」(物) 的比例降到最低,也因此能夠有更大的空間去描繪人和事 (innerspace),甚至是每個角色內心的想法 (這一點在 David Lynch 的電影版中被忠實地呈現)。因為有了完整的世界觀、用了足夠篇幅來勾勒人物,也才讓 Paul-Muad'Dib 這個沙丘救世主的故事更加有說服力。這點用文字來表現遠比用影像要深刻、順暢,這也是為什麼電影版 Dune 無法有層次地描寫 Paul 的心境轉折,最終成為失敗作。

另外,書中許多引言 (The collected sayings of Muad'Dib) 也發人深省,個人尤其喜歡下面這兩段:

"There is in all things a pattern that is part of our universe. It has symmetry, elegance, and grace — those qualities you find always in that which the true artist captures. You can find it in the turning of the seasons, in the way sand trails along a ridge, in the branch clusters of the creosote bush or the pattern of its leaves. We try to copy these patterns in our lives and our society, seeking the rhythms, the dances, the forms that comfort. Yet, it is possible to see peril in the finding of ultimate perfection. It is clear that the ultimate pattern contains its own fixity. In such perfection, all things move toward death."

"How often it is that the angry man rages denial of what his inner self is telling him."

當然,作為一本科幻經典作品和課堂指定閱讀,能討論的東西非常多,例如伍軒宏在中譯版【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 的導讀中提到:「... 小說出版於反體制、性別關係重整的六十年代,書中的性別政治卻顯得傳統。男性彌賽亞英雄人物的強勢形象,除了使讀者覺得魅力無窮外,也引發質疑。」跟教授讓我們在課堂上討論的「是否有女性彌賽亞角色」不謀而合。你可以輕易地找到許多女英雄角色 (heroine),但女性救世主呢?

補充閱讀:
[1] Lorenzo DiTommaso, History and Historical Effect in Frank Herbert's Dune,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58 Vol. 19, Part 3, Nov. 1992.
[2] Dune Wiki

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那個存在於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希特勒

我對網路上流傳的東西一向抱持懷疑的態度。比方說前些日子常在臉書上看到『孫運璿送給兒子的備忘錄』,其實是抄襲自香港 DJ 梁繼章的一段話,再冠上孫運璿的名字,接下來的瘋狂轉錄就不用多提了 (到現在可能還是有一堆網友相信那真的是孫老給兒子的備忘錄)。

這種造假的名言錦句在臉書上大行其道,乃至於到最後有人看不下去,做了一張諷刺的圖:


接著華文圈也有人響應 (原創為臉書上的 Kris Chu):


我始終不懂創作這些名言錦句圖片的人的用意何在,大概只是好玩吧 (上面兩幅除外)。事實上,這些「訊息」好比新一類的網路病毒 (meme, viral message... whatever) ,把不帶有任何意義的遺傳因子快速地複製、變形、感染。一般來講這些病毒 (垃圾) 訊息對人體並無太大害處,但是下面這隻病毒實在太特別了,我決定特別拿出來討論一下。

我把它叫做『中文平行宇宙希特勒病毒』(Chinese Parallel Universe Hitler Virus, CPU-HV)

它的 DNA 長怎樣呢?讓我寫出來:

「不需要讓青少年有判斷力和批判力。只要給他們汽車、摩托車、美麗的明星、刺激的音樂、流行的服飾,以及對同伴的競爭意識就行了。剝奪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們服從指導者命令的服從心才是上策。讓他們對批判國家、社會和指導者保持著一種動物般原始的憎惡。讓他們深信那是少數派和異端者的罪惡。讓他們都有同樣的想法。讓他們認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人就是國家的敵人……」-阿道夫·希特勒

似曾相識嗎?那你可能也中毒了。

我花了幾天空閒的時間在網路上搜尋英文和德文的相關字句,但一無所獲,幾乎沒有資料能夠佐證希特勒曾經說過這句話。這段文字也被放到中文的 wikiquote 裡面,但沒有註明來源,下面引用討論區塊裡的記錄 (至少還有一個地方有人是清醒的!)


這句話在英文和德文wikiquote都找不到類似的表述,僅在日文的wikiquote中找到相似描述,亦未給出來源。真實性值得商榷。DouO 22:02 2011年9月30日 (UTC)
DouO所說,因為來源不明,將這句話刪除了。96.50.76.20 2012年7月25日 (三) 03:55 (UTC)
這個頁面沒有註明任何來源,而且有極大的誤導性(作者有明顯的醜化希特勒的意圖),應當將整個頁面刪除。
如果要在這個頁面上加任何的內容,一定要寫出來源,最好從英文的Wikiquote頁面直接翻譯,而且不能有偏向性地刻意只翻譯一部份放到這裡來。96.50.76.20 2012年7月29日 (日) 22:51 (UTC)

其實看到這邊,大概就可以確定這是某個中文世界的人在 2011 年前後創造出來的 fake quote了。可怕的是,這個 quote 感染到 PTT,就這樣被無止境的轉載、引用... 例如這篇,對照原作者所想表達的,真是格外諷刺。沒有判斷、查證的能力,人的腦袋真的是很容易中毒啊!看到這段病毒在華文網路圈大肆感染,那個來自平行世界、躲在暗處、說著中文的希特勒,應該樂得不可開支吧!

Sunday, September 09, 2012

The Hand That Takes [造化之手] by Paul Harland


好幾年前就聽貓昌提起這本祖國荷蘭作家 Paul Harland 所寫的「真台灣」科幻作品,可惜一直沒機會入手;甚至 2007 年到荷蘭問遍了各大、小、二手書店,提起 Paul Harland 每個店員都是霧煞煞、查了電腦資料庫之後也說沒有 (畢竟是一本愛爾蘭出版的小說吧)。直到去年底在因緣際會下逛到該出版社的網路書店,寄信過去問,結果不到一個禮拜就拿到書了。

故事場景設定在未來的台灣 (那時已併吞中國,成為 United Chinese Republic,台北為首府),穿插著少許發生在日本的橋段;至於歐美其他國家則是幾乎完全未提及。台灣的部分也幾乎全部以台北為中心。主角 Jeremy Rose 是愛爾蘭-台灣混血,因藝術家愛人 Shigeki (茂樹) 不告而別,來到台灣找尋他的下落。Harland 把故事分成三段:Shigeki、 Pittaya  和 Rose。第一段帶出 Rose 和 Shigeki 的關係,還有神祕的藝術家「改造手」(prosthetic hand) 事件,讀者也可以一窺外國作者對龍山寺和華西街 (Snake Alley, 蛇街) 的觀點;第二段以 Rose 和調查前愛人時在 bar 遇見的 Pittaya 的新生活為出發點,帶出造化之手背後更大的陰謀;在第二個戀人 Pittaya 也「離」他而去後,第三段則再度回到 Rose 和 Shigeki 的「孽緣」,最後, Rose 才發現原來 Shigeki 一直沒有離開他...。

雖然從一開始本書就充滿了許多不合理之處,例如:台灣警察把案件調查內容分享給才第一次見面的 Rose、甚至給他資訊要他幫忙調查;取得跟調查相關的關鍵字之後沒有先「上網」查,反而是找人問、找紙本雜誌 (post-cyberpunk....回歸原始?LMGTFY!) 等等,但絲毫不減閱讀的樂趣。再來就是貓昌提到的對台灣宗教的解讀錯誤,的確使得最後謎底揭曉時說服力大減。不過或許是很早就猜到 (應該是完全不難猜,因為故事中段提到社會結構的 stress point 時,最後主使者是誰就很明顯了) 結局,我反而比較注意在 Rose 這個人的刻畫上。從他描寫 Rose/Shigeki 的感情,可以想見 Harland 應該是個非常 passionate 又糾結的同志戀人。

這本 Paul Harland 的遺作,其中的台灣背景、和現實生活中 Harland 在 2003 年被親夫謀殺的事件,更讓它增添了點傳奇性的色彩。R.I.P., Paul Harland。

外部連結:
貓昌的評論
Andy Sawyer 的評論

Friday, September 07, 2012

Rule 34 (by Charles Stross)

Rule 34, 完全和劇情無關的封面

Rule 34 是 Charles Stross 延續 Halting State 世界觀的第二人稱 (second person narrative) 近未來科幻作品。這次故事以發生在蘇格蘭的一起離奇死亡案件為起點,從三條主線帶出一場跨國界、跨人機介面的大陰謀 (?)。

Rule 34 其實是著名的 Rules of the Internet 中很重要的一條:只要任何你能想到的東西,在網路上一定有它的色情版本,絕無例外 (There's porn for it. No exceptions)。而本故事的主角之一,Liz Kavanaugh 警探則是警署 Rule 34 Squad 的頭頭 (其實是被貶到一個沒人想去的爛單位)。Rule 34 Squad 的業務範疇也不僅止於網路色情;舉凡和網路相關的犯罪行為,包含垃圾郵件攻擊、藉由網路散佈非法 protocol 給 fabber (Fab@Home!) 等等 (鳥案件),都得接受處理。另一個主角 Anwar 則是剛假釋出獄的前駭客 (既然被抓到那就不能算是一流駭客啦~),因為有中亞裔的背景,在一個電腦科學教授的中介下,接下了某個新興中亞國家「駐蘇大使」一職,但他沒想到大使一職最重要的任務居然是... 販毒 (謎樣白粉?)。第三條主線則是描繪 "The Toymaker",一個遊走於蘇格蘭各處的孤狼,執行秘密組織 "Operation" 賦予他的任務。

故事的前半段大多在讓讀者熟悉整個世界觀,所以即使沒讀過 Halting State 也是可以很快上手的 (我是已經幾乎完全忘記 Halting State 的內容了)。三條主線要到整本小說的一半才開始有交集;讀到這邊其實是滿興奮的,它揭露了一些新奇的經濟戰和 spam 手法,把「詐騙」、「反詐騙」提升到國與國、跨國組織與組織之間作戰的等級;背後的主使者之一,甚至是個(前)經濟學教授... 可惜這些有趣的設定,到最後被簡單地用 Deus ex machina 草草收拾掉了,而且還是已經老梗的****。

Charles Stross 虎頭蛇尾的趨勢好像越來越明顯了。

Monday, April 02, 2012

Flashback 閃憶殺手 (by Dan Simmons)

 [閃憶殺手] 中譯本

很難想像,這本帶有強烈保守派、右派色彩的小說,出自寫過 Hyperion 的 Dan Simmons 之手。並不是難以想像他的政治立場,而是他居然這麼露骨的批評左派、社會主義、姑息主義以及歐巴馬政府及他的外交和健保政策,出版社也很有勇氣的出版了這本書。Simmons 的寫作多元化眾所皆知,從科幻、推理、驚悚到歷史無所不包,但這樣一顆震撼彈的確讓人大吃一驚 (至少對我而言)。一如冬陽在推薦序中提到的,這本小說在亞馬遜上的評價非常兩極化,在目前 151 則評價中給五顆星和一顆星的人各佔了 41 和 46 人!美國讀者的左、右派立場分布一目了然。

故事場景是在 2036 年的美國,由於歐巴馬政府及其繼任者的左傾路線,此時美國已四分五裂;加上閃憶藥 (Flashback) 的問世,人們不再為了未來而努力,寧可打上一針讓自己沉浸在過去美好的回憶中。日本成了新大東亞的霸主、伊朗成為全球新哈里發王朝的中心、伊斯蘭版圖擴展到歐洲、以色列則被核彈炸了。日本除了介入中國的內戰之外,在美國也具有極大影響力;主角尼克巴頓,一個前警探兼閃憶藥毒蟲,便是受雇於聯邦政府的日本顧問 (同時也是日本大名之一的) 中村拓志,調查中村之子的謀殺案,也因此捲入一場近未來的國際陰謀。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樣強大的新幕府日本似乎是不太可能實現,但是美國卻大有可能走向書中描寫的未來 (但誰又能說得準?搞不好一年過後馬就會說話了!)。不只是經濟問題,美國人對於消費、享受、綠能和健保的幻想,就像書中的閃憶藥一樣,打下去就近在眼前;Simmons 在故事末寫到自由競爭、再次批評健保,甚至讓德克薩斯 (共和聖地 XD) 成為反攻伊斯蘭的最後基地,被套上共和黨打手之名一點也不意外。但就故事而言,最後的雙重轉折的確讓人心情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非常過癮。

最後也得感謝 Krantas 的翻譯,能夠讓台灣讀者再次感受到 Simmons 的功力。

Hardcover 版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