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0, 2013

The Human Division (by John Scalzi)

The Human Division [Hardcover Version]

近年來最出色的軍事科幻作品,無疑是 John Scalzi 的 Old Man's War 系列:從 Old Man's War、The Ghost Brigades、The Last Colony 到 Zoe's Tale,讀者逐漸地深入了解『綠戰士宇宙』 (Green Soldier Universe,因為這些重生的老人們被轉移到帶有綠皮膚的年輕身體裡) 中的世界觀;而 Scalzi 也嘗試了從不同角度來描寫人類和外星種族、甚至是人類和人類之間的軍事、政治角力。也因為這系列的成功,Scalzi 注定是要把人類在宇宙中的命運繼續寫下去的。

The Human Division 發生的時間點在 The Last Colony 和 Zoe's Tale 之後,也就是 Colonial Union 因為受到外星聯盟 Conclave 和前 CDF 士兵 John Perry 的影響,被迫和母星地球切割之後的故事。The Human Division 原本是以電子書的形式在 Tor.com 上連載,像美劇一樣共分成 13 Episodes,於今年五月連載完後出版紙本精裝版,並附錄幾段額外的短篇。有別於前作,這次的主角以 John Perry 的同梯 Harry Wilson (CDF 軍階為中尉) 為主,以及他所屬的一個外交團隊,在 Conclave 成立、地球上的人類停止支持 CDF 之後的種種遭遇。這個外交團隊,The B-Team,必須突破人類在已知宇宙中所面臨的困境:異星種族團結起來對抗人類殖民的擴張、母星人力 (戰力) 資源補充不再、以及各個陣營裡暗藏著無數間諜和分離主義者。藉由外交手段,Colonial Union 希望能同時和 Conclave 以及地球達成和平協議。

延續了 Scalzi 一貫的黑色幽默風格,The Human Division 仍舊是每兩三頁就有能讓人會心一笑的梗。除了描寫人類的世界,最令人興奮的則是前作中充滿領袖魅力的 General Gau of Conclave 再度出場;雖然篇幅不多,但絕對能讓讀者更愛這個角色。The B-Team 中,Wilson 中尉的好友 Hart Schmidt 也是個有趣的新角色,在 Episode 10 "This Must Be The Place" 中有段本書最精彩的獨白。Scalzi 很巧妙地藉由這些配角們的故事,讓讀者一窺在 Colonial Union 和 Conclave 以外的世界。

Scalzi 已經簽下了續作的約,大家拭目以待吧!另外,我也在本書的 Episode 8 中客串了一下:


有圖有真相 (謝謝你,史大)

Sunday, September 15, 2013

Ghost Spin (by Chris Moriarty)

差強人意的收尾作

在講讀完本書的心得之前,先來說些題外話。

其一:Ghost Spin 這本書是 Chris Moriarty 的 Spin Series 第三部曲,出版時間一延再延,和前作隔了有六年的時間。等了這麼久,沒想到來美國之後居然發現 Chris Moriarty (她用的是筆名) 就住在我目前學校所在的這個小鎮上、而且和我只有二度分隔 - 我實驗室學長的朋友居然是她的鄰居。2000 年之際我比較喜歡的幾個作家:Richard K. Morgan,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一陣子;Charles Stross,不管就作品數量或質量來講,已經是一方之霸;Chris Moriarty,一個超級低調的新銳女作家,居然就在這鳥不生蛋的小鎮上,此處果然地靈人傑。

其二:今年上映的 Elysium (『那個拍了 District 9 的人』的新作) 則讓我想到 Chris Moriarty 這系列的前作 Spin Control:地球和太空站之間懸殊的貧富差距、帶有解放力量的秘密武器...等等,只可惜 Elysium 的強烈 (天真?) 左派傳教意味以及過於歡樂的結局只能說,和 District 9 差了一大截。

若沒讀過前兩部作品,而把這本當作獨立故事來看,應該會非常吃力。幾乎一半以上的角色都是前作出現過的:主角 Catherine Li、人工智慧 Cohen、Syndicate 間諜 Krochow 和科學家 Arkady,還有三部曲中的大反派,UN 頭子 Helen Nguyen。作者有種硬要把這些角色湊進來的感覺,反而徒增劇情的不合理性。至於劇情本身,就不過是 Catherine Li 的千里尋夫之旅罷了;什麼解謎、打鬥、冷硬派偵探元素、乃至於 Chris Moriarty 最熱中的硬科幻,都只能說是雞肋。

這本三部曲的收尾作,唯一特別的地方是用了一些 Sherlock Holmes、Alice In Wonderland、Ada (和 Alan Turing 對應) 等英倫元素 (或許和作者刻意以 Moriarty 作為筆名有所關聯),如果讀者沒有這方面的背景知識的話,有些橋段可能難以下嚥。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本啃完,但其實還滿失望的。不只是故事性大減,本書連編輯上都有很大的缺點 (例如錯字、人物名字明顯錯置等等);只能說不是每個系列都適合湊個三部曲。

Saturday, July 27, 2013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by Robert A. Heinlein)

這個版本的封面畫的是 Rodin 的 Fallen Caryatid Carrying Her Stone

閱讀版本:The Original Uncut Version

Heinlein 的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算是這幾年看下來最吃力的一本科幻:它沒有 River of Gods 的文化障礙、也沒有 Dune 的恢弘架構、更沒有 Cryptonomicon 如字典般的厚度;它講的單純是一個在火星出生、長大的人類回到地球的故事,但讀起來就是非常不起勁。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缺乏故事性;許多政治、宗教、社會的議題辯證都是由很長的對話帶出,常常稍一晃神,就找不到原來的思路了。

故事先從第一支火星探險隊說起。人類的第一次火星任務在船員登陸火星後便失去音訊,直到數年後派出的第二支搜救隊,才順利從火星傳回訊息:一、火星上的確有火星人;二、第一支隊伍所留下的只有其中兩個隊員所生下的男孩 Valentine Michael Smith (Mike),而他在火星上被火星人當成火星人帶大。Mike 隨著第二支隊伍回到地球,開始了他的地球 (美國?) 之旅。

跟一般小說不大一樣的是,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用很多篇幅從他人的角度來描寫這個來自火星的人類 (The Man From Mars),包含了一開始照護、偷渡他出醫院 (逃離政府掌控) 的護士 Jill、提供他們暫時庇護的退休律師 Jubal 老頭等等,用大量的長對話來描述、討論人類和火星文化、宗教、科學、社會上觀念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較難令人下嚥的原因。甚至 Jubal 老頭所佔的篇幅還比火星人類 Mike 要多上許多。雖然通常在經過幾十頁的煎熬過後,偶爾會出現幾段令人會心一笑、有所感觸的段子,但枯燥的單向式說教還是令人感到頭痛。

Mike 的形象有如耶穌降世般,是個外觀完美無瑕的美男子,思想單純,且帶有火星人的超能力。在整個故事進行中,我們也可見到他接觸到地球的事務後,漸漸習得人類的想法;最後甚至用傳教的方式來改變人類。(但個人認為火星人的文化應該是比較像佛教的,因此書中的 God 比較像是 Bodhisattva。)

雖然說整本書剔除了 grok、Thou art God (and I am God, and all that thing groks is God)、growing closer、water sharing 等等好像也沒什麼新奇的地方,但現在總算可以想像這本書為什麼在那個年代會被 (某些族群) 捧上天。

延伸閱讀:
[1] Krantas 大的心得
[2] 貓昌的 『永垂不朽的自由人-羅伯特海萊恩』

Sunday, June 09, 2013

Fuzzy Nation 毛毛國 (By John Scalzi)


之前就知道 John Scalzi 有這本 Fuzzy Nation,但一直以為書名裡的 "Fuzzy" 是「模糊」的意思,直到拿到書之後才發現 Fuzzy 是故事中像星際大戰中 Ewok 般的毛茸生物 (封面上那隻);而這本書也算是 H. Beam Piper 以前的作品 Little Fuzzy 的重開機。

簡單來講 Fuzzy Nation 是一個典型的 Scalzi 式、大快人心的故事:萬惡財團在一顆行星上開採礦石,主角以一個旗下簽約探勘者的身分,意外地發現一條價值連城、能讓他往後不愁吃穿的礦脈;同時間他也發現了一群長得像貓、但能用兩隻腳走路的毛茸生物。如果這些生物被判定為智慧生命體 (Raman, Varelse, or Djur?) 的話,根據法令,財團得停止在該行星上的一切開採行為...。想當然爾,財團除了得想盡辦法避免 Fuzzies 被判定為智慧生命,還得用更積極的手段將他們從地表上剷除;而主角因為利益關係也被捲入這場風暴當中。

Scalzi 筆下的主角通常都頗為類似:(黑色) 幽默、聰明、而且富有特殊的正義感。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甚至以為他只是把 Agent to the Stars 裡的人格轉移到這本書的腳色上而已 (包含狗)。但我沒讀過原作 Little Fuzzy,所以沒辦法妄下定論。不像同時期的 Charles Stross,能夠在不同性別、種族的腳色上遊刃有餘,Scalzi 的人物描寫功力似乎仍有所侷限。

也感謝隔壁實驗室的 Alex 借我這本書,終於找到機會能和同好交換藏書了!

Monday, May 20, 2013

Starship Troopers 星艦戰將 (by Robert A. Heinlein)


無庸置疑的軍事科幻經典。沒想到我會在看過改編電影的十五年後,才拜讀這本 Heinlein 的大作。跟原作比起來,電影版本就跟垃圾一樣 (這樣形容完全不誇張);很後悔我沒有讀完這本書之後再看電影。整個故事架構,雖然說就劇情來看,就是一個軍人的養成故事,但穿插其中的意識形態辯證才是本書的精華。

不難想像這樣一個『頌揚』軍國主義的小說,在當年 (1960s) 是多麼的具爭議性;我想甚至到了今天,美國的中學校可能也不敢把這本書當作指定閱讀 (像是 Speaker for the Dead 這種充滿浪漫主義的就很政治正確,但像是 Old Man's War 這種你打打、我殺殺的應該也不行)。Heinlein 筆下的各種社會結構,真的能夠讓人大開眼界,也不禁讓人思考究竟哪種模式才是最適合『我們』的。

至於 Heinlein 筆下的蟲族是影射誰,我想也是很明顯了。

不過,或許又是我想太多吧。

Saturday, April 06, 2013

紐約客 (白先勇)

屬於另一個世界的【紐約客】

白先勇的作品讀過的不多,印象比較深刻的也只有【台北人】一本。雖然【台北人】描寫的是從中國大陸遷到台灣的「外省人」在台北發生的種種,和我自己的成長背景相差甚遠,但因為至少是從小在台北長大,還能夠參得一些個中滋味。不過後來又讀了張大春的魔幻寫實作品【城邦暴力團】,把國民黨遷台和台灣社會的動盪寫得精彩過癮,再回去讀【台北人】便覺得還是差了點。

這本【紐約客】收錄了六則短篇故事,講的是不同原因來到美國紐約的中國人的經歷。有的講的是來自中國的貴族來到紐約後的墮落、掙扎;有的則是同性戀、愛在 HIV 蔓延時的痛苦。或許是這樣的世界離我太遠 (隨著陸戰隊到銀河系邊緣殺蟲子、或是進入塞爆空間和人工智慧高來高去,好像才是比較正常的世界),讀完之後沒有太多感受(動?),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字『喔。』

不然就是我是個不及格的紐約客,嗯,畢竟離紐約市還有段距離。

Saturday, March 30, 2013

MM9 (by Hiroshi Yamamoto)

閱讀版本:英譯版

原文版封面

大怪獸電影,想必大家都看過,但是以大怪獸為主題的小說卻少之又少。畢竟巨獸的震撼,藉由特攝影像呈現是最直接的。日本,既然是特攝怪獸 (Kaiju,洋人的怪物就不提了) 文化的聖地,最原汁原味的怪獸小說當然得出自日本人之手。

山本弘 (Hiroshi Yamamoto) 算是少數作品曾被引入美國的日本科幻作家之一 (Story of Ibis,台灣有出中譯本【艾比斯之夢】),這本 MM9 (Monster Magnitude 9) 則是我找了好一陣子才找到的真日本大怪獸科幻文學作品 (不過得看英文版才看得懂啊!)。故事描述世界各地都有怪獸攻擊的現象,因此怪獸肆虐被當成是一種天災,而 MMD,怪獸測量部,則是日本一個負責怪獸預報的小單位。雖然人數不多,但這個小部門得肩挑起保衛整個日本的使命。指揮中心、科學家、機動小組各司其職,在接獲怪獸目擊的通報之後,要在最短時間內掌握來襲怪獸的型態、動機,進而估計獸度 (Monster Magnitude),聯絡自衛隊進行攻擊,研擬疏散計畫等等。

MM9 可看成五章短篇的合集,每章皆描述一個新怪獸的來襲;每章的(人類)主角分別是 MMD 的不同成員,因此更能讓讀者感受到這些『公務員』面對怪獸時的心態。各章之間有些關連,但大多是為最後一章的末日巨獸鋪梗。每章也穿插了不少怪獸的超科學豆知識,例如:為什麼怪獸那麼巨大,卻可以支撐起自己的重量?怪獸的時間尺度 (time scale) 跟我們一樣嗎?現代怪獸和古代神話中怪獸的區別是?妖怪和怪獸之間有關聯嗎?山本弘用人本原理 (anthropic principle) 來解釋怪獸宇宙和科學宇宙的交錯也是一絕,更讓這本小說有了「理論根據」。

這本小說唯一的缺點是最終章怪獸大決鬥收得太快,對於看習慣平成哥吉拉系列、覺得怪獸至少要纏鬥個半個小時以上的我,顯然是不太夠的。另,有以這本小說為藍本所拍攝的日劇,但品質真的不怎麼樣,所以還是建議看書比較實在!


有點糟糕的日劇,不過有可愛的橋本愛客串

Saturday, February 02, 2013

Agent to the Stars (by John Scalzi)


果凍狀、散發著各種臭味,但充滿善意的外星生命 (沒錯,就跟幽浮魔點裡面那個一樣),和人類的第一次接觸!而他們找上的不是米國總統,而是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經紀人!

Agent to the Stars 其實沒有太多深刻的內容,但如果對好萊塢電影沒有一定程度了解,可能讀起來還是會錯過一些笑點。Scalzi 十足發揮了他黑色幽默的功力,從狗仔隊、金髮「腦殘」女明星、到海灘秀的肌肉猛男,全部都酸過一遍;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整個故事太好預測,讀到中間的時候大概就可以猜出之後會怎麼發展了,所以除了發現電影梗的時候的會心一笑,似乎沒有太多新奇之處。我猜可能 Redshirts 也有同樣的問題,都是有很好的黑色幽默梗,但是很難發展成一部可圈可點的長篇。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The Forever War (by Joe Haldeman)

新版 The Forever War (前言由 John Scalzi 向前輩致敬)

作為軍事科幻的經典之一,The Forever War 講的是人類和 Tauran 兩個種族之間長達千年的戰爭。不,等等,這其實是考慮主角做了好幾次星際旅行所累積的時債 (相對論效應);實際上我們隨著主角從大兵開始一路升到少校,也不過是幾年的主觀時間罷了。所以別擔心這是一本冗長枯燥的戰爭故事,基本上本書的步調可能還比 John Scalzi 的 Old Man's War 要快上許多。

作者 Joe Haldeman 本身是越戰退伍軍人、再加上大學主修物理,因此描寫在異星的軍事訓練、作戰比之前看過的幾本軍事科幻都要「生動寫實」。不管是解釋如何在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下作戰、戰鬥服裝的危險性、或是在防護場中交戰可能遇到的物理限制,都可圈可點;主角 William Mandella 則是 Haldeman 自己的投射:Mandella 大兵入伍前學的是物理,因為腦袋夠好才被徵召,發派到銀河系邊疆去修築工事;Mandella 這個姓可看成是 Hal-De-Man 的重新排列組合 (當然書中提到這個姓的由來不是這樣);Mandella 的愛人叫做 Marygay Potter,就是 Haldeman 現實生活中老婆的名字。

如果拿整個故事和 Scalzi 的 Old Man's War 來比較,除了時空背景、宇宙架構和戰爭的緣由不同之外,講的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如何「很幸運地」撐過新訓、「很幸運地」完成和異星人的第一場戰役、接著「很幸運地」升官、退伍 (當然,時間尺度有所差異)。有趣的是 Old Man's War 只點到為止的同性戀議題,在 The Forever War 中佔了很大的篇幅,但兩者「同性戀沒什麼不對,但是最好不要惹到我」的基調卻不謀而合。

前面提到,雖然這場戰役打了千年,但讀者真的隨主角經歷的戰鬥不超過三場,也算是一絕了 (這中間主角還退役回地球休息了一陣呢)。讀起來沒太多負擔的一本軍事科幻,總算解決一本早該完食的書。